迷影诺兰

金融背景的文艺装逼青年
曾经的微博迷影V
豆瓣的封号狗
转战此小窝
望包涵

喜茶文化,消费升级喧嚣下的艺术画皮

阴云交织的午后,原本打算趁着工作日的人流错峰效应潜入莲花山公园,体验绿色天然氧吧带来的清新和空旷,不曾想迈出地铁口的时刻雨点亦如期而至,似乎已相互打好招呼,逼我就范。也罢,搜了下大致的地理方位,离附近的福田商圈和深圳书城都不算太远,便临时规划好路线以备战略性转移。

我心安处是故乡,做书虫的优势就在于只要不乏资源和空间,即便不愿买没钱买都能自得其乐(实则还是随身携带一本,果然派上用场,之后会写详细的书评)。依照以往的扒书癖好,将看中的版本即时检索某宝和某东进行比价,标记收藏算是大功告成,接下来的全交给电商经济和快捷物流。过程中,我回想起不远处CBD建有喜茶店,而且堪称是同类竞品的一处独特风景,于是欣然前往。

不多阵,来到中心城这家最具有试验先锋概念店面风格的喜茶LAB概念店,进门后会发现所谓“独特风景”是在空间内专门开辟一个区域,用于提供手冲茶的服务体验。且不知由于足够宽敞容得下顾客闲憩,抑或这个约乎放工前后的时刻尚无上班族的善男信女前来帮衬,我点一杯芝芝莓果竟然无需排队,遂直奔角落里认真观察这个颇具想法和风格的空间。

据说(由于个人此刻无法考证),不同城市的LAB概念店独一无二,各有特点,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东西也是各不相同;其具体呈现一般会基于喜茶本身的品牌基调做不同元素的尝试,无论是设计上还是家具上的细节改变,又或者会在空间的色调和概念行为做出调整。诚然,公司团队一定是希望以“养眼”的形式输出所谓喜茶这种产品乃至生活方式渗透的文化,主打中产阶级作为高度黏性的消费群体,并尝试更多大胆的差异化创新。

但某种程度上,我仍然怀疑如此做法和那类“自愿为了一杯等四五个小时”的排队式营销无甚分别。你也许会质疑,那苹果旗舰店的空间体验感难道不也喜闻乐见地追求极致么?不过,这里忽略了一个前提,即是苹果的门店设计借助延长停留时间间接推动了果粉(或者潜在用户)的客单买价,不过喜茶的做法并不能,或者说违背了自身的初衷(更准确地表达,是违背消费者本意要其回馈的初衷)。网红产品的迭代固然需要在产品服务外,寻找第三种维度进行维持和突破,而这种空间表达终归是徒劳的,也许不会立即在营业额增长速度的数字呈现,终究会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告诉这个融资称王业绩称霸的商业世界(异质性减弱、品牌力下降、网红属性不再突出)。

那么回到故事的起点,不管喜茶成为爆款的那段日子,是否采取饥饿营销或黄牛排队的传统商家路线,我认为早已可视作过眼烟云。重要的是背负着网红的身份起家,你可以视作是比较优势,换个角度何尝不是一种原罪?在消费升级的喧嚣加持之下,本该融入茶饮细分领域的喜茶创造出一鸣惊人的资本故事,刹那间手握白领们忙碌之余用话语权所代言的健康生活,得到风投的积极拥抱,这绝对不是商业的偶然,更像是心理与增值的艺术。

“等待能让产品增值,而增加的价值会让人们在排队时更有耐心”,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 Ayelet Fishbach 研究排队现象曾有上述发现,而我则找到了更有戏剧效果的故事用以总结:著名的泰特美术馆曾花费一大笔纳税人的钱买回一件艺术品,与其说一件不如用一个队列更为确切,没错,这不过是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·欧达科写有关于一次行为艺术的指示。他详述:演员们在一扇锁着或被挡住的门口外形成一支有秩序的队列。一旦安置妥当,所有人都面对着门的方向,创造出一种耐心期盼的氛围。

讲到这儿,也许你也对我的结论心领神会,那些过路人要么加入排队的行列,要么从旁边好奇地皱着眉头走过,心里疑惑自己可能错过了什么。

没准下次,错过的男女就会赶到队尾,打开朋友圈,一探究竟了呢

评论

热度(1)